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|||
|
从城市职场到家乡稻田,返乡游子李治国蛙塘刨金,将“仙桃经验”辐射全国——一只蛙“跳”出共富路
8月7日,彭场镇大岭村黑斑蛙养殖基地,稻禾青青,蛙鸣阵阵,一瓢瓢饲料撒下,成群的黑斑蛙高高跃起,争相抢食。这是基地负责人李治国最得意的“稻蛙共生”图景。
“让水稻和黑斑蛙共用一片水、一块田,既响应了国家政策,又让养殖户的亩纯利润轻松过万。”他说。
谁曾想到,眼前这位跟农民并无两样的瘦削男子,9年前却是一位企业高管。
2016年,仙桃黑斑蛙养殖产业遭遇瓶颈,李治国偏不信这个邪,辞去卫浴营销总监职位,回乡创立亿兴隆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探索黑斑蛙孵化、养殖产销。“看着乡亲们忙活一年落不了几个钱,总觉得该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,让它真正‘生金’。”他说。
彼时,不少人觉得他疯了——放着年薪百万的活儿不干,非要钻泥塘?他没搭腔,闷头在田里挖池子、搭棚子,一门心思要把这黑斑蛙养活、养好。
为了养出优质蛙、早日见到效益,李治国全国拜师,求教了不下50位师傅。2019年,李治国琢磨的“怪招”在同行里传开:把投苗时间从4月提前到3月,让黑斑蛙赶在6月底7月初就上市,巧妙避开8、9月高温高湿病害高发期。这招“早蛙模式”一出手,蛙的发病率降了一大截,每斤还能多卖2块钱,亩产稳稳突破4000斤。
紧接着,他又玩出“育养分离”的新花样:大棚里集中孵化蛙苗,再精准投放到养殖池,养殖效率和成活率得到显著提升。如今,这两套模式已成为全国同行的“教科书”。
“一人富不算富,大伙富才是真的富。”为了让更多乡亲分享产业红利,他积极搭建交流平台,在华中农业大学支持下,常年组织技术培训与推广:每年举办各级交流会数十场,走访养殖户超百家。合作社的示范基地——仙桃市昊宇家庭农场,更成为华中农大指定教学点,年接待全国学员近800人次,将“仙桃经验”辐射全国。
2020年,黑斑蛙产业遭遇寒冬,乡亲们急得直跺脚。李治国连夜召集大伙:“慌啥?咱们找路子!”他一边引导养殖户理性沟通,一方面积极协调政府与社会力量,推动仙桃发起“爱心消费”行动,成为全国唯一由政府牵头、全面收购滞销黑斑蛙的县市。
如今,李治国的合作社社员达102人,辐射养殖面积超万亩,成为湖北最大、全国领先的黑斑蛙养殖基地。在他的技术引领和全产业链支撑(种苗、技术、销售)下,合作养殖户亩产最少3000斤,多的能到6000斤,亩纯收入1万至2万元,养殖成功率从当初的两成飙到七成,彻底扭转了行业亏损局面。
“大伙都喊我‘蛙王’,可我觉得真正的‘王’是这片土地,是乡亲们脸上的笑。”李治国常说。为此,他特意将就业机会留给农村留守老人、妇女,直接带动固定工人32名,年临时用工3000余人次。
眼下,李治国正忙着将仙桃黑斑蛙打造成仙桃产业名片,想让这小东西跟“仙桃黄鳝”一样,成个响当当的地域品牌。“乡村振兴靠啥,就靠咱把心扎进这土里,让一只蛙‘跳’出共富路。”他说。
——来源《仙桃日报》
版权所有: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 技术支持:中国仙桃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