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学会之窗 > 科技服务

慧眼巧手践初心——记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、肝胆胰外科主任曾长江

时间:2022年11月09日 来源 :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

   曾长江,58岁,中共党员,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、肝胆胰外科主任,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兼普通外科学组组长、市普通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,长江大学医学院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,武汉大学医学院兼职副教授。参加工作34年来,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,其中SCI收录1篇。曾获仙桃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市“拔尖人才”等荣誉。

   全市第一例妇科腹腔镜微创手术,是他主刀完成;

   全市第一例泌尿外科腹腔镜微创手术,也是他主刀完成;

   他是仙桃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军人才。他在全市率先引进并熟练掌握的“三镜联合”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技术,让胆石症病人再也不用开刀、带管出院,大大减轻了病人痛苦。

从医34年,他始终在诊疗一线,坚守初心,为老百姓看病。他就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、肝胆胰外科主任曾长江。

   粗犷健壮的外表,却偏偏做着心细如发的微创外科工作。曾长江的形象与内在,反差强烈。“我就喜欢挑战,总想尝试、突破。”他说。

   1983年,曾长江考上湖北医学院。在大学求学的5年里,他脑中常常像过电影似的,晃过因病、因贫夭折的大哥和小妹。“我发誓要努力读书,通过知识改变命运,改变全家人的命运。”青少年时为家人命运发愤,后来又为普通百姓看得起病而竭尽全力,曾长江的炽热初心,从未更改。

   大学毕业分配至荆州中心医院工作不到一个月,曾长江申请调回仙桃,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工作。“拿手术刀,是每个学医男生的夙愿。因为这个岗位技术含量高,挑战性强。”当时,医疗辅助检查设备少,科室也未细分,医生看病,大多凭临床经验和个人功底。年轻的曾长江,在老医生的言传身教和强烈进取心的推动下,业务能力日渐突出。

   2006年,市一医将普外科划分成肝胆胰、胃肠、甲状乳腺三个病区,并“揭榜”市里下达的“三名”工程。风正帆悬,曾长江趁势向医院建议:尽快引进腹腔镜、胆道镜、十二指肠镜“三镜”联合课题(技术),把普外科打造成“拳头科室”。

   外出学习、向内挖潜、集体研磨,“三镜”联合课题经过数年探索实践,如今已成了医院 “一块牌”。 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,已在肝胆胰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,微创手术率达到80%以上。名院、名科、名医“三名”工程目标初步实现。

   胆大心细,认真负责。严守医德,锤炼医技。从医几十年,曾长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,并悉心培养年轻人。他要求全科室党员,必须佩戴党徽上班。“这是一种自我提醒,也是提醒患者不要塞红包。”

可总有患者变着法儿表达感激。一次一位沙湖患者拎了两只甲鱼,非得送给曾长江。推辞不掉,他只好收下,然后悄悄给患者充了500元住院费。类似婉拒红包的例子,多不胜数。曾长江说,“我们穿着这身衣服,就是治病救人,医德一定要摆在第一位。”

   为让更多乡村群众就近看病,从2012年开始,曾长江就以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和普外科组长身份,连续多年组织疝气、静脉曲张等外科手术研讨活动。他带着同仁,贴钱、出力,到全市15家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,面对面教、手把手传。许多家庭困难的患者,因此得到救助。“给予比索取更快乐,每次看到这些淳朴的乡亲,我就觉得我有义务帮助他们。”

站在花甲之年门槛上,曾长江深感欣慰,“对家人我尽了责任,对病人我问心无愧,对同事下属我全力玉成——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,我愿意继续发光发热,为自己,为他人。”

   摘自《仙桃日报》 全媒记者 郑恒

 

版权所有: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 技术支持:中国仙桃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