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|||
|
为了豆菽的清香——记九合垸原种场农技推广研究员唐崇伟
唐崇伟,男,86岁,中共党员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九合垸原种场农技推广研究员,两次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,两次获评湖北省农业先进工作者。他育成大豆新品种10个,培育的“鄂豆4号”,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国家首届农产品优质金奖、全国农博会银奖。先后发表学术论文、科普读物50多篇(部)。
9月27日,九合垸原种场大豆试验田里,一位老人走走停停,不时蹲下仔细查看。他头发花白、身材瘦削,却精神矍铄,声音洪亮。他就是86岁的唐崇伟。
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你很难想象耄耋老人还有如此精神头——每年有一大半时间住在乡间,每天到田里看苗育种,不遗余力奉献光和热。而这一切,他已经坚持了整整56年!
唐崇伟1936年出生在郭河镇红庙村。小时候缺衣少食,因此迫切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,通过农业丰产实现丰衣足食。1955年,19岁的他考上了荆州农校。在那年学校的迎新晚会上,舞台背景帷幕上的“感谢党的培养,立志征服自然”12个大字,令他热血沸腾。那个晚上他几乎一夜未眠,脑海中一遍遍自问着:怎样才对得起党的培养?如何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……一颗奋斗向上的种子自此生根。
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市农业局工作。别人眼里“求之不得”的事,他却兴味索然。勉强坐了几年办公室后,1966年,他主动请缨,到距离城区40多公里的九合垸原种场,从事农技推广和旱作物研究。从此选定了他一生的道路。
从1966年至今,他始终“锁定”大豆繁育,兀兀穷年、百折无悔。几十年里,他先后研究育成“鄂豆4号”“鄂豆7号”“鄂豆8号”等具有突破性的高产、高蛋白大豆系列品种10个,并坚持笔耕不辍,先后发表学术论文、科普读物50多篇(部)。
“成功的花,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,却不知它的芽儿,浸透了奋斗的泪泉。”为了这些“金豆豆”,他遭受过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的打击,承受过失去“战友”的悲痛,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忍受着风吹日晒雨淋水泡的磨砺……他最难忘的,有两件事——
一件是,1976年他带着豆种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时,一位年轻小伙子跟他一起上山砍柴,不幸被毒蛇咬伤,人还没背下山就咽了气。
另一件是,经过整整10年的研究,历经成千上万次失败,当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宣布他所研究出的“035”大豆为高蛋白品种并定名为“鄂豆4号”时,他喜极而泣,抱住身边的家人哭得像个孩子。
“鄂豆4号”于1989年开始,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种植,高峰期时面积达100万亩以上。平均亩产大豆300多斤,比常规品种增产10%。广受专家、农民好评。1994年,又通过国家审定,正式成为国家农业部推广品种,荣获国家首届农产品优质金奖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呕心沥血一辈子,脚踩农田几十年。退休后的唐崇伟完全可以歇歇,可他一次次婉拒大儿子接他去武汉住的邀请,坚持和老伴住在九合垸一处民房里。屋前屋后,全是他的试验田。“近的三、五米远,出来上厕所都可以看到。豆香好闻啊,我闻不厌。”聊起大豆,唐老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。
年近九旬,唐崇伟仍“不服老”,不仅身在田间亲自劳作示范,还心系科普有求必应。无论是本市“官方”有需、村民有求,还是其他省、市同行请教,他都乐教善施、毫无保留。最令他欣慰的,是二儿子唐善新继承了他的事业,也成为了优秀的大豆育种专家。如今,唐善新管理着80多亩大豆试验示范基地,由国家统一设计布局进行定点实验。
“希望我们父子两代的心血付出,能对仙桃的农业农村发展,起到好的作用。”唐崇伟说,余生时光有限但激情不减,他将奉献到最后一息。
摘自《仙桃日报》
版权所有: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 技术支持:中国仙桃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