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 > 科技工作者之家

蛙塘刨金带富一方——记市亿兴隆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治国

时间:2024年05月17日 来源 :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

编者按——

  心有大我,山一样的巍峨;潜心奋斗,甘做矢志报国的浪花一朵……他们是奋战在仙桃城乡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,是引领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、科普惠民的先锋力量和重要支撑,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,为仙桃“奋进新千亿、建设示范区”竭尽所能贡献力量,他们的品格与精神之光,闪耀在仙桃广袤大地。

  为传承科学家精神,讲好仙桃科技工作者的生动故事,引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奋勇争先,再创佳绩,为仙桃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,市科协主办“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——科技工作者风采”活动,与仙桃日报记者深入行业一线、田间地头,寻访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,挖掘他们扎根仙桃创新探索、培育新质生产力、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。今起,本报为您一一推介。

    

  人物名片:

  李治国,男,46岁,省级示范社“仙桃市亿兴隆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”理事长,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会长、农技特派员,市农技协黑斑蛙养殖分会会长,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《授渔水产》特邀讲师。获评“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”“省农业农村厅新型农业主体辅导员”“省乡村振兴领头雁”“市科技创新突出个人”“市优秀科技特派员”等荣誉。

  5月10日,雨后初晴。彭场镇大岭村田野深处,一眼望不到边的尽是青纱帐一般的“天罗地网”。近看,网下方格状池塘里清波粼粼,密密麻麻的小青蛙蹦上跳下,十分喜人。46岁的李治国,是这片蛙塘的主人。“这几天是蝌蚪变蛙上岸的关键期,马虎不得。”他手拿一个小捞网在塘边巡查,不时蹲下捞起几只小蛙,细细观察。

  李治国是西流河镇中心村人,“从小不甘平庸”,高中毕业后外出打拼,以市场营销起家。2016年,他放弃百万年薪,来到彭场镇晓道村成立了亿兴隆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探索黑斑蛙孵化、养殖产销。“搞农业最忌头脑发热,它是真金白银的投入,要实打实地见效益。”谈起“蛙经”,朋友们眼中内敛低调的李治国,仿佛变了一个人,他眼里闪光、滔滔不绝。当时,青蛙的人工饲养在全国都属于探索起步阶段。由于基建成本高、技术难度大,很多人“浅尝辄止”,极少有规模化养殖成功者。而李治国不同,他懂市场营销,舍得投资,一开始就盯着全产业链发力:孵化、养殖、饲料供给、销售“全线打通”,因此他的基地最初就有100多亩、300多个规格池。

  为养出好蛙、早见效益,李治国全国拜师,求教了不下50位师傅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短短几年,他就将“亿兴隆”打造成了省级示范合作社、湖北最大的黑斑蛙养殖基地,能为全国养殖户提供种苗、技术、销售等全产业链支撑,是江汉平原首屈一指的行业龙头。如今,不仅本地和周边城市养殖户来此购苗、学技术,湖南、江西、河南、四川等全国各地的养殖大户,也都成了李治国的“忠实粉丝”,交流互动频繁。

  养蛙8年来,李治国一直稳扎稳打,基地逐年扩大,已在西流河丰子垸村、彭场晓道村、大岭村发展4个养殖区500多亩,吸纳周边50多人常年务工。敢于冒险、勇于创新,是李治国身上最鲜明的特质。近几年,他借助华农水产学院和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,在实践中不断学习、总结,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“早蛙模式”。经他首创的“稻蛙养殖”+“育养分离”+“微流水养殖”养殖管理体系,也在江汉平原广受欢迎,成为养殖户争相效仿的“模板”。经过实践,采用这种模式养殖黑斑蛙,能使本土养殖成功率达到80%,亩产效益1到3万元。

  “一人富不算富,一片富才有光。”这是李治国的心声,挺过2020年的行业“寒冬”,他始终铭记创业初心,在发展壮大之路上,坚持带着周边乡亲一同致富。近几年,合作社每年创利约400万元,仅支付给村民们的工资就有近百万元。

  他说,自己开心的画面是——夏夜人初静,早蛙上市季。数十位村民头戴电筒、手持网袋,循着蛙声满田野抓蛙。“半个晚上能收一两万斤。”红红的钞票,映着村民的笑脸,“特有成就感”。拓展产业空间,去年以来,李治国积极谋划将黄鳝养殖也纳入其中。如今,合作社的“稻鳝蛙”“稻鳝虾蛙”养殖模式成效初显,吸引着更多村民追随创富。

 

版权所有: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 技术支持:中国仙桃网